<赴康桥院士之家探索AI职教新路径

赴康桥院士之家探索AI职教新路径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9-30浏览次数:10

赴康桥院士之家探索AI职教新路径


 ——浦东新区中职学校所有学科杨晓红名师基地

与高嬿学科工作坊联合研学活动纪实


为深化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中职教师对AI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认知与探索能力,926日下午,上海市浦东新区中职学校所有学科杨晓红名师基地与高嬿学科工作坊携手,共同前往浦东康桥院士之家,开展由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主办的研学活动。本次活动集参观学习、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于一体,不仅让老师们近距离领略前沿科技与学术资源的交融之美,更在专家引领下,清晰勾勒出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发展蓝图与实践路径。


(一)展厅・研学:在 “康桥院士之家” 触摸国家创新的脉搏

活动伊始,成员们首先走进康桥院士之家展示厅,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科技与学术探索之旅。展厅以 “汇聚智慧、赋能创新” 为核心定位,系统呈现康桥地区在院士资源引育、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成果,为参观者搭建了一个了解前沿科技动态与区域创新发展的优质平台。

展厅内部布局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多元。一方面,通过图文展板、实物模型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介绍了入驻院士的学术背景、研究领域及重大科研突破,这些院士包括智能制造领域的周济、杨华勇、郭东明等,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张钹、戴琼海、胡事民等,他们的贡献涵盖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等多个与职业教育紧密相关的前沿领域。例如,周济院士长期致力于智能制造的研究与推动,提出了智能制造发展的阶段理论等重要观点,强调了人工智能在制造业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杨华勇院士在智能制造底座技术的探索与实践方面有深入研究,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融合赋能数字化智能制造。郭东明院士在高性能制造理论体系方面有突出贡献,推动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他们的工作不仅为老师们提供了直观感受顶尖科研力量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的机会,也为职业教育与前沿技术的结合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另一方面,重点展示了院士团队与本地企业、院校合作的产学研项目案例,其中不乏人工智能在工业质检、智能教育装备研发等领域的落地应用成果。例如,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以稳定且高动态的复杂动作,彰显了整机工程化升级与全身多关节协同大范围运动控制的技术革新。这一案例正是深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生动缩影,彰显了产学研深度融合释放的强大能量。此外,展厅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域,老师们通过操作简易的 AI 演示设备,亲身感受了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应用原理,为后续理解 AI 教育教学内容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讲座·思辨:《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挑战和机遇产学研融合重塑品牌叙事力》

在参观结束后,活动由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丁燕主持,名师基地成员们移步至二楼汇・山海报告厅,聆听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研制项目组专家、教育部“十四五”国培计划专家、中国 STEM 教育 2029 创新行动计划专家库成员、中国儿童中心儿童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谢作如担任主讲人,分享《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挑战和机遇产学研融合重塑品牌叙事力》。

谢作如老师深耕创客教育、跨学科学习及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实践经验丰富。讲座中,他从理论认知、实践案例与未来展望三个维度,为老师们深入解读了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变革与突破方向。在讲座中,谢老师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脉络与核心特征,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 AI 职教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一是教学资源与产业需求脱节,部分院校仍依赖高成本硬件设备开展教学,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且难以跟上技术更新速度;二是教师队伍的 AI 素养与教学能力有待提升,不同学科教师对 AI 技术的认知差异较大,缺乏将 AI 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论;三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 AI 时代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针对这些挑战,谢老师提出了以 “产学研融合” 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并分享了多个成功实践案例。例如,通过搭建虚拟仿真平台,利用真实工业数据训练AI模型,实现了“低成本、高还原”的实训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职业院校硬件投入过高的问题;某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AI课程,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堂,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AI技术应用技能,同时为企业输送了所需技术人才。此外,谢老师还强调,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更要注重 “品牌叙事力” 的重塑。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通过与企业深度融合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实践,积累实践成果,打造具有辨识度的AI职教品牌,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领域的影响力。同时,他提出 AI 教育需面向全体师生,而非局限于特定专业,通过分层教学、跨学科融合等方式,让不同基础的师生都能参与到 AI 学习与实践中,真正实现 AI教育的普惠化。

丁燕副主任在讲座过程中,结合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工作实践,对谢老师的观点进行补充说明。她提到,中心长期围绕国家战略支撑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打造了上海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长三角中华职教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等多个平台,未来也将持续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为 AI 职教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搭建桥梁,助力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三)对话·共生:聚焦核心问题,共探实践突破路径

互动环节中,杨晓红校长指出,当下教师对AI教学的认知差异明显,有的学科教师反映内容抽象、难以跟进。同时,大部分教师有学科融合的需求,希望结合不同学科场景设计智能体应用案例,重视数据思维与审美能力的培养,避免陷入工具化操作的局限,那么该如何推进AI教学,做好分层培训和学科融合呢?

谢作如老师结合上海徐汇、闵行等区试点经验回应,在分层教学方面,首先对教师进行AI基础认知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划分“初级、进阶”等层级。初级班从体验AI工具开始,进阶班则深入学习相关技术,并开展分阶段培训,强化“做中学”的实践体验。在学科融合方面,需紧密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场景化的AI应用案例。例如,语文学科可利用AI辅助文本情感分析与写作,数学学科则可通过AI辅助探索数据规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与审美能力,并明确AI作为辅助工具的角色,避免陷入工具化的局限。

丁燕副主任在互动总结中表示,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将持续关注中职教师 AI 教学能力提升需求,后续可联合杨晓红名师基地、高嬿学科工作坊,依托中心的师资培训基地资源,开展针对性的分层培训活动,推动 AI 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浦东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本次浦东中职学科名师基地赴康桥院士之家的研学活动,不仅让老师们近距离接触了前沿科技与学术资源,更在谢作如专家的引领与同伴研讨中深化了对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认知。未来,杨晓红名师基地、高嬿学科工作坊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动 AI 技术与中职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师培训、组织实践项目等方式,为浦东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培养更多适应 AI 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文字:吕丽

图片:高燕莉

审核:高嬿 杨晓红